第二届中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5月27日,由我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和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秘书处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高峰论坛作为“2019上海国际交通工程、智能交通展览会”期间举办的重要活动,以“智慧·安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交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应用,构建交通运输技术转移体系,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峰论坛由交科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交通运输部、科技部、中科院、我会等相关单位领导,各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领导、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大型企业代表,以及在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交流。与会嘉宾表示,科技创新是开拓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全面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强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补齐发展短板,依靠技术优势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发展品质。
高峰论坛期间,交通委员会还组织交通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发展典型企业,展示了最新的创新科技成果和前沿方向,受到交通运输业内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加快智慧交通 服务交通强国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第二届中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高峰论坛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讨和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对于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济丁在高峰论坛致辞中表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由“跟随别人走路到带领别人走路”,逐步引领全球产业标准,那样才能不仰人鼻息,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坚持把智慧交通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智能高铁、自动驾驶汽车、无人船舶、无人机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智慧交通深刻改变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形态和组织模式,成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表示,发展智慧交通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最强大的新动能,我们要充分发挥智慧交通对建设交通强国的引领作用,坚持按照“目标导向、模块推进、示范引领、市场驱动”的原则,聚焦基础设施、生产组织、运输服务和决策监管等领域,推动实现交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周伟还对实现智慧交通的路径提出建议。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好中长期的发展。以支撑交通强国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有效途径,分析新的出行方式、物流组织和治理模式,明确智慧交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务实推动发展。按照“以高精度应用为核心、以地基增强为支撑、以运输工具为重点”深化北斗系统行业应用。开展智慧旅游公路建设与服务、交通旅游融合大数据应用试点。打造“互联网+监管”的新型管理体系,探索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和业务协同,利用大数据提升行业的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努力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智慧交通。我们要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继续优化、完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交叉应用,以数据融合推进行业内外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开放和数据共享。应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利用交通大数据开展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四是要加强跨界协同,形成工作的合力。五是防范“一窝蜂现象”、“孤岛现象”和“两张皮现象”。
强化技术转移 建设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第二届中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高峰论坛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创新型企业,他们在跨领域深度交流中分享创新思想理念和探索实践,探寻技术转移的新路径。
我会会长陶元兴在高峰论坛致辞时表示,2018年1~6月,我国共签订技术合同13万项,成交金额5855.9亿元,同比增长43.8%。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改变了财政单一的科技投入结构,成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重要渠道,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在主旨报告中提出,我国迎来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最好时代,科技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我会名誉会长、中科院原副院长杨柏龄在主旨报告中表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变大国为强国的必经之路。科技是技术转移体系的源头,但不是技术转移体系的全部,技术转移体系的核心力量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优势资源的整合。杨柏龄指出,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要让高校与企业、教师科研人员与企业家、技术经理人,在功能设定上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院所和科研人员应坚守创造和扩散知识的本职工作。让科学家做科研,让企业家做企业,让技术经理人做科技服务业。
放眼世界,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智慧交通发展,需要交通运输业内互学互鉴互助,需要强化技术交流、法规互鉴、政策沟通、规划衔接、标准兼容。此次高峰论坛,展示了交通运输领域一批优秀的创新成果,代表了交通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期待这些优秀的创新成果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树立旗帜和标杆。